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我们常说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真的可靠吗?有位情感咨询师和我分享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众多的咨询案例中,大部分女孩都会形容自己的外貌是“中等偏上”,如果对于外貌的满分是10分的话,80%的女孩会给自己打到6分及以上。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大部分人都是中等偏上的话,这个标准又如何成立呢?可见有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是不够准确的。除了对自己外貌的认知有误差以外,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况:司机们总会觉得自己技术比别人更好,当遇到交通事故,他们通常这样解释:“我技术一点没问题,开得也稳,是他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我才没注意到”;远动员们取得了好成绩都觉得是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而对于失败的情况,则会觉得是天气原因、裁判不公,对手的干扰;管理人员们都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公司利润高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管理有方,而业绩下滑的时候,都会觉得是市场和经济不景气;我们制定一个减肥计划,却没有按时实施,总会看着电子秤喃喃自语:“最近真的是太忙了,没顾上运动和节食”,却不会觉得是自己的自律性过低。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我们在自我认知时候的一种习惯,就是总是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比较好的、有利于自己的评价,哪怕已经有些脱离了客观事实。而这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自我服务偏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曾经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对“自我服务偏差”做过这样的定义:当我们加工对自己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的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的接受成功的赞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得多数人陶醉于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只是偶尔瞥见其阴暗的一面。通俗的说,也就是我们容易过于“自恋”,把功劳归给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过于陷入“自我服务偏差”中,对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一些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会在这篇文章中,深度分析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三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自我服务偏差”形成的原因,以及通过三个具体的方法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纠正“自我服务偏差”,更客观的认识自我,更融洽的交往他人。一、“自我服务偏差”的三种表现形式①自我恭维“自我恭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恭维的意思是:大多数人,在对自己做主观评价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水品要比平均水平高。如果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自我恭维”的现象,比如:大部分人都觉得朋友把自己的照片拍丑了,明明自己本人更好看;很多医生都觉得自己比其他医生的治愈率要高;职场上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是要高出平均水平的。这种“自我恭维”的现象还常常出现在婚姻中。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他们的配偶却出力没有自己多。所以,如果让夫妻双方,分别确定自己为家庭做出贡献的比例,那么很有可能丈夫和妻子都认为自己的贡献有六成以上,将他们认定的比例相加,一定是远远超过%的。②盲目乐观除了自我恭维,自我服务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盲目乐观”。盲目乐观是指: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各种事件,具有脱离事实的高期望和高自信。其实,在其背后,还是由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在一项面对多个国家9万多人开展的世界民意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人预计未来五年,自己的生活会比过去好很多。而那些不好的事,例如破产、失业等,则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人们普遍对于别人的命运相对更悲观。父母们更是将这种盲目乐观衍生到了孩子身上,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一般的孩子相比,学业一定会更好,身心更健康,至于辍学、抑郁等问题,是不可能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而正因为这样,很多父母无法及时发现孩子身心产生的问题。盲目乐观,甚至可能会造成很多不可挽回的后果:每年在溺水身亡的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其实都是深谙水性的。只是他们对自己的游泳水平盲目乐观了,这种心理让他们总想挑战更深的水域,做更高难度的动作,而遭遇危险的概率,自然也会比初学者要高出许多。还有一些有赌徒心理的人,总是相信自己下一局就能翻盘,下一个投资就能挣到钱,所以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及时抽身,满不在乎的刷爆各种信用卡,跟平台借贷,向亲戚朋友借钱,到最后雪球越滚越大,无法收场,还伤及无辜。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盲目乐观反而会让我们更“脆弱”,无法及时的预防问题和进行自我保护。③虚假的普遍性效应除了自我恭维和盲目乐观,还有一种常见的自我服务偏差,叫做“虚假的普遍性效应”。虚假的普遍性效应是指:我们会以为别人与我们总是持有相同的观点,或者过高的估计了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同程度。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你爱吃芝士蛋糕,你就会认为别人也是爱吃芝士蛋糕的;你喜欢上某个人,就会很容易高估他对你的兴趣程度,他说话的时候看了你一眼,你就会觉得:他是不是对我也有意思,不然怎么会看我?他回了你一条信息,你也会想:他回复的那么快,是不是也喜欢我?而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你自己想多了。因为“虚假的普遍性效应”的存在,也会导致我们经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们总和认同我们的人在一起,而把不认同的声音和人屏蔽在外。而这样,也就把一个更广阔的的世界屏蔽在外了。康涅狄格大学的哲学教授林奇曾经说过:一旦人失去了忍受不同意见的意愿,就失去了获得真正的自我认知的能力。我们拒绝承认在自我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受我们控制,也不依赖于我们的自我而存在。而你知道,只有认识到自我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是谁,以及自己不是谁。了解了“自我服务偏差”的三个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那么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二、自我服务偏差形成的原因①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超过我们对别人行为的了解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自我服务偏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自己行为才是最了解的,而对别人的行为只能是一知半解,相对比较片面。举个具体的例子:夫妻两约定好共同分担家务,你在这一周洗了三次衣服,而你老公可能也洗了三次衣服,但是第一次的时候你在哄孩子,只是隐约听到了,而另外两次,你因为加班和约了朋友,回去很晚,压根就没看到。所以一周过去了,你能想起来自己洗了三次衣服,而对于你老公,你只是隐约记得他洗了一次。所以在你的脑海中,家务大部分都是你在操劳,而你老公承担的有限。他冤不冤?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往往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却忽略了别人做的事,而这,就是形成自我服务偏差的第一个原因。②认知上的错觉造成自我服务偏差的第二个原因,是“认知错觉”:也就是当我们在评估自己能力的时候,有一些主观、模糊的概念,很容易让我们的自我认知产生偏差。比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曾经对八十多万名高中生做了调研,当问到对于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的时候,他们发现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会低于平均水平。很显然,“与人相处”是个很主观而模糊的概念,怎么样算高,怎么样算低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对于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也是同样,运动水平也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或许我们只在篮球场上得过一次“三分球”,但是当我们被要求评价自己的运动水平时,大脑就会自动调出得“三分球”的那个巅峰时刻,而忽略平时那些打酱油的日子,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运动水平很不错。除了有些概念太模糊,不好界定之外,会产生认知错觉,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用来得出结论的样本太少了,导致我们常常会把自己和身边几个人的观点混淆为“大众的观点”和“正确的观点”。如果一直用这样的看法去定义世界,我们的认知就越来越受限了。当我们了解了“自我服务偏差”的三个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后,应该如何尽量去纠偏,去改善它呢?下面是三个具体而有效的方法。三、如何改善错误的自我认知,正确应对自我服务偏差①不要“万事先问责”,学会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因为“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我们不管是对自己的伴侣还是其他人,发生了矛盾,总是倾向于先去想对方有什么问题,抢先指责对方两句。比如一起出去旅游,你的伴侣开车走错了路,你就开始火上浇油,各种责怪。他本就烦躁,一来二去,战争就开始了。其实你真的没有问题吗?稍微换位思考一下,他已经承担了开车的工作,你为何没有分担一下看地图的工作呢?况且换成你开车,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也难免不出错,只是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能做好。而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会说:“亲爱的,没关系,不是什么大事,绕一下路而已。咱们毕竟对这里不熟,也怪我没提前看一下地图,我要是开车,也指不定会走错呢。”这样沟通,既能让他觉得你是能体谅和理解他的,又能增进双方感情,何乐而不为?换位思考的能力不仅在家庭中,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个成年人必备的能力。②不要以“先入为主”的角度看待问题先有了“我就是对的”这个观念,我们就会认为别人都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会与别人争论不休,一定要论出一个输赢。很多时候,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就根本不想去了解别人,了解事情的全貌。其实只要耐心的多问两句,“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你是怎么考虑的?”,既能帮助你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也能让别人觉得你是有心想好好解决问题的,交流会更顺畅,沟通会更高效。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少不了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但是千万不要用一副“我的想法就是真理”的态度,更不要用咄咄逼人的语气去沟通,这样除了迎来一次次的争吵,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对自己的结论始终持有保留态度,经常能与拥有不同意见的朋友进行交流,重新评估对于事实的解读,我们的认知才会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准确。③学会反向推导如果你有较为严重的“自我服务偏差”,那么反向推导是个很好的改善方法。反向推导,是与“自我服务偏差”正相反的概念。在自己有了一些成就的时候,先找找他人、团队、组织和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因素,把归因放到外部,放到他人和环境对你的帮助上。而当我们面对一些失败的情况,则可以先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行个人倾向的归因,先形成一个自我解决的方案,这样才更有利于挖掘自身的成长潜力。学会反向推导,长此以往才是对自己更好的方式,才能更客观、清醒、正确地对事情进行归因,并找到内外部互补的提升方案。我们今天从“自恋”这个很多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引申出了“自我服务偏差”这个概念,并深入分析了“自我服务偏差”的三个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以及三个具体可操作的应对方法。稍加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我们一定对这个新的概念,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自我服务偏差”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归因体系,如果放任它不管,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中,我们都有可能会陷入自恋或抱怨他人的泥潭,会成为别人不愿意沟通的对象。更无法全面客观的看待自己,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成为一个盲目自信、裹足不前的人。但是,“自我服务偏差”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适当的“自我服务偏差”可以促进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出更强大的前进的动力。改善“自我服务偏差”,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我们能从观念上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在行动上能持之以恒地寻找解决之道、并努力践行,就能将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让它更多的发挥出积极的一面,不仅不添乱,还能为我们所用。我是心理咨询师艾瑞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