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类

理论用电影语言讲述科学故事论科普

发布时间:2022/8/29 18:03:04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科普特效电影是指围绕科学知识建构故事内容,以科普传播与教育为主要目的,同时结合了影院特效的现代电影形式,比如结合吹风、喷水、频闪、挠腿、泡泡、雪花等环境特效以及升降、捅背等座椅特效[1]的4D电影。其依赖先进的制作和放映技术,集中在科普场馆放映,兼具题材、制作技术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科普特效电影以电影形式对科学知识内容进行运化、加工和展现,其本质仍是电影艺术。创作者应从电影的角度出发,结合科普特效电影的艺术特性,以电影创作的理念与手法实现科普特效电影的内容表达和形式呈现。

一、起点:电影的理论认知与创作思路

(一)作为科学与艺术结合产物的电影

电影是一门由科学与艺术共同构成的现代综合性艺术,一切电影的艺术形式与内容都需由电影技术作为呈现的载体。于电影而言,科学与艺术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两面。

科学在电影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影诞生与电、光学技术、摄影术等现代科技的发明与进步直接相关。年,卢米埃尔兄弟(AugusteLumière,LouisLumière)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工厂大门》(ExitingtheFactory)获得成功,电影作为一种记录客观世界、模拟现实的工具问世。随后,乔治·梅里爱(GeorgesMéliès)则重视创新并运用电影技术来改变现实,发明停机再拍、升降格拍摄、叠印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创建摄影棚,将魔术内容用于电影创作,从而形成独特的“银幕戏剧”电影美学,为电影故事片开创先河。多年来,电影从默片时代进入有声时代,从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从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如今更有立体声、3D与4D电影、高帧频等不同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出现,这些变革无不源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造就了电影艺术不断更迭、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也同样推动了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众多电影题材中,科普特效电影始终表现出对科学的追求,科学与艺术在此形成了特别的结合形式。在内容层面,电影以其艺术性和直观性使科学幻想得以展开、落地和呈现,创作过程需要相关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作为创作成果的故事内容又构成对科学理论的幻想、反映和演示;在制作层面,技术手段是实现科普特效电影内容建构、视听奇观表达的根本途径,决定了电影内容将以何种形式展现。科普特效电影的艺术创作需涵盖严谨科学的故事运作机理和不断革新的制作技术手段,艺术性和科学性紧密相关。因而,科普特效电影的创作既要应用普遍的电影理论,又要根据其科学特性进行思维发散和方法革新。

(二)电影的多重创作特性

作为声画艺术的电影具有多重创作特性,在科普特效电影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

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虚拟性,是艺术构想通过影像落实的产物。如今应用于电影制作的数字技术更是突破了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界定范畴,使创作者脱离传统的制作手法,想象力不再受限于拍摄条件,从而让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世界成为可能,科技手段的进步使电影的虚拟特性不断延展。依托科学理论与科学幻想的科普特效电影也正是建立在虚拟性的表达之上。

电影的直观性给予观众真实可信的视听感受,在观影过程中,电影通过视听信息和声画表象,满足观众的感官和心理需求,使观众接受影片内容并产生情感的认同。而科普特效电影的史前、太空、微观世界等具备解读性、奇观性的形象和场域,更是有赖于在电影创作中通过直观性的视听表达,建构可信度和艺术性并存的科学图景。

同时,制作和放映方式决定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皆是动态的,由此赋予电影以运动性,包括人物行为、故事发展等归属于影像内容的活动与摄制影像的镜头本身的运动。运动性使电影叙事得以成立,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多样的行为形态、多变的个性、活跃的心理活动,随叙事时间的延伸呈现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也是科普特效电影最为突出的表现特征。

(三)科普特效电影的电影性

“电影应该是电影的。”[2]于科普特效电影的创作而言,在明确电影理论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其电影性、遵从电影的创作手法应当是首要的考量。

在故事层面,电影性要求使用电影的剧作手法,以戏剧剧作结构来构建故事,在符合电影叙事法则的同时,让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不断探寻科普特效电影故事广阔的可能性。此外,科普特效电影时长相对较短,通常片长在30分钟左右,需要提升电影代入感,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因而对故事的可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视听层面,要以电影语言展现故事内容、塑造电影艺术形态。电影语言是由画面与声音以一定形式和技巧构成的艺术语言。其中,蒙太奇标志着电影作为艺术的诞生,因为,它把电影与简单的活动照片真正地区分开来,使其终于成为一种语言[3]。蒙太奇是电影语言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它让电影时空的艺术表达更加自由,为科普特效电影营造奇幻、动态、陌生化的场景提供了无限可能。如4D电影《剑齿王朝》通过蒙太奇手法进行时空的跳转拼接,在极短的文本时间内创建了较长的故事时间,即在20分钟的文本时间里演绎了两只剑齿虎的一生,甚至描绘出剑齿虎消亡的数千年历程。

科普特效电影的创作应围绕其电影性展开,电影的剧作和电影的语言是科普特效电影创作的两面。

二、根本:科学性、观赏性的故事书写

(一)科学知识为纲

科学知识内容是科普特效电影故事书写的前提。科普特效电影的科学性无疑是电影故事的核心成分,也是电影最终作为载体实现科普传播价值的主要内容,需要创作者秉持尊重科学的态度进行知识汲取和故事创想。

1.夯实科学基础

科普特效电影的题材决定其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在创作中,电影内容离不开对科学理论与知识的获取、整合与运用,离不开对科学性内容的深入挖掘。故事的逻辑线索和想象发挥都需要严格遵循科学规律。

创作科普特效电影,首先应秉持严谨的创作态度,在前期知识的收集、筛选与整合工作上做足学问,以保证电影故事的科学性。作为科普题材的影片,其知识内容应该是精准、明晰且具备一定深度的,甚至带有预见性,任何偏离甚至违背常识胡编乱造的所谓“创作”都不可取。科学的视角对艺术创作提出严谨性的要求,有明确科学依据的内容方能保证电影质量。有深度、有条理、有启发性的科学知识则是科普特效电影的应用价值所在。

2.合理艺术创想

以科学知识为纲,影片艺术创想的合理性同样重要。作为基础的科学内容需要通过合理的艺术形式呈现,如果说坚实的科学基础是书写科学性故事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在兼顾艺术性的前提下高效、完整地呈现、传达知识内容则是接下来的创作重点。科普特效电影的艺术创作围绕科学内容进行,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既不能脱离主要的科学知识和相关的科学规律、常识,又要考虑如何谋求最优的表现形式。艺术创想服务于科学内容的输出,同时也决定了科学知识接受的方式。这就要求创作者从科学逻辑和艺术审视的双重角度出发,设计知识概念有效输出的、表意清晰而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引导观众同时进行理性的知识吸收和感性的情感认同。

(二)电影叙事为本

毫无疑问,电影是叙事性的,通过动态的视听呈现来讲述故事。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Metz)认为叙事是“一个完成的话语,来自于将一个时间性的事件段落非现实化”[4]22。叙事与现实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使得创作者不受现实拘束的想象得以落实和表达。于科普特效电影而言,上至星空寰宇,下至微粒尘埃,电影中的一景一物无不通过想象力来创造和呈现。叙事则天然且极大支持了以想象力为核心驱动的电影内容创作。“虚构的世界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心理的世界,具有自身的规则……叙事可以超越‘纪录性’,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建构一种我们以上定义的虚构世界。”[4]44,46叙事是创作者发挥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它指向被主观创造的时空,因而基于想象的时空对科普特效电影的必要性,可以认为,叙事是科普特效电影的创作根本,虚构的、属于故事的世界则是其核心产物。

叙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