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顾名思义为自愿、无偿向社会或他人提供公益服务的过程。但近日,“‘花式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登上热搜,“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购买10斤富士苹果‘助农包’,即可积累2小时时长”等话术席卷各地学生家长朋友圈,与志愿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追捧“时长”的背后是教育焦虑。年,教育部曾印发文件提出高中生志愿服务三年累计需不少于40小时,该要求也成为国内高中生学习生涯的“硬杠杠”。但在不少家长看来,高中时间分秒如金,不能将大把时间用于社会服务,部分机构随之“嗅”到商机,各式灰色产业链滋生。而与之相悖的是,同样是教育,此类过分重“智育”的家长们却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当“志愿服务”可以被明码标价,公益将不再纯粹、诚信也已然被亵渎。此外,各类第三方教育机构通过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大肆宣传志愿服务对于评优评奖、出国留学等的重要性,对受众进行“洗脑式”教育,推动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市场”兴起的背后是监管式微。一方面,网络平台监管形同虚设。当虚假的志愿服务堂而皇之地登上活动平台,足以见得相关平台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此外,还有部分群体为吸引流量以“为保研购买数千小时志愿时长”等为题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发文,引得网友纷纷跟帖询问“如何买”“怎么买”,也正是钻了平台的监管漏洞。另一方面,线下平台打击力度有限。相较于执法部门,志愿者服务相关组织自身权力有限,无法对各类违规行为作出强有力的打击与震慑,亟待作出转变。如杭州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曾发布公告明确,将严厉惩处各类志愿服务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报送失信人信息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还将移交司法机关。当志愿服务逐渐变味,除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608.html